北京,2008年馬鈴薯大會
2008-04-10
馬鈴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藥蛋等,是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兼用的農作物,其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已成為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四大糧食作物,也淀粉加工的重要作物之一。中國目前是世界馬鈴薯生產一大國。
為促進更多的中外科學家及業界人士了解我國馬鈴薯科研與產業的發展動態,推動我國馬鈴薯研發與國際同步進行,實現中國馬鈴薯產業“更快、更高、更強”地發展,由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舉辦的“200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4月6日在北京召開。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出席大會并在講話中指出, 發展馬鈴薯產業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危朝安副部長對推動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提出三點意見:
一、增強大局意識,認清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認真分析和科學判斷馬鈴薯產業的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對于抓住發展機遇、應對面臨挑戰至關重要。馬鈴薯產業各界人士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抓住發展機遇,應對各種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把提高馬鈴薯產量,確保馬鈴薯的有效供給作為當前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準確把握實情,找準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一直呈良好發展態勢,是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但還不是馬鈴薯產業強國。要推動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找準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環節和關鍵因素。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脫毒種薯少,擴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不牢;二是專用品種少,優化產業結構的支撐不強;三是大型企業少,提升產業效益的平臺不穩;四是技術水平低,推動產業升級的動力不足。今后要以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裝備為支撐,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優勢區域和重點地區,優化脫毒種薯、加工專用薯和鮮食商品薯生產的區域布局,加快脫毒種薯、新品種和生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增強馬鈴薯生產、加工、貯藏和流通能力,提升產業化水平。
三、加強統籌協作,構建產業長效發展的體系和機制。目前構建馬鈴薯產業長效發展的工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抵御市場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還不強,應對重大技術變革的準備還不足。今后要著力推進馬鈴薯生產布局區域化、種薯良種化、種植標準化、經營產業化,著力推進國際合作。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冬玉在會上說,馬鈴薯俗稱小土豆,它的發展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受人關注,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作用巨大,也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影響深遠。溫家寶總理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還說起他一直關注馬鈴薯,“小土豆、大產業、管大用……”
作為印加文明的象征,馬鈴薯注定要與水稻文明和諧相處;作為國際性的主食,馬鈴薯注定要與國際性大事件緊密相連;作為一個大產業,馬鈴薯注定要弘揚奧運精神,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要求,更強的狀態,發展壯大,回饋社會。屈冬玉副院長表示,中國馬鈴薯產業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邁上了一個歷史的新起點。需要全國同行在各級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倍加努力工作,倍加團結協助,倍加開拓創新,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批領軍人才,著力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著力推進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群策群力,精心謀劃,踏實工作,深入實際,堅忍不拔,努力奮斗,為人民、為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據悉,世界100多個國家都種植馬鈴薯。聯合國宣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以提高公眾對馬鈴薯在戰勝饑餓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促進馬鈴薯的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由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中國馬鈴薯大會,自1998年以來,已召開了9屆,會議規模越來越大,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會議不僅包括學術討論,介紹馬鈴薯新的研究進展,為促進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馬鈴薯產業各環節和從業人員進行商貿洽談、產品信息發布和產品展示等,大力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目前,中國馬鈴薯大會已得到國內外馬鈴薯業界人士的廣泛認同,不僅國內各有關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積極參會,而且吸引了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公司企業、種植大戶以及多家跨國公司派出的代表,成為推動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和重要紐帶。
一、增強大局意識,認清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認真分析和科學判斷馬鈴薯產業的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對于抓住發展機遇、應對面臨挑戰至關重要。馬鈴薯產業各界人士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抓住發展機遇,應對各種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把提高馬鈴薯產量,確保馬鈴薯的有效供給作為當前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準確把握實情,找準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一直呈良好發展態勢,是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但還不是馬鈴薯產業強國。要推動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找準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環節和關鍵因素。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脫毒種薯少,擴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不牢;二是專用品種少,優化產業結構的支撐不強;三是大型企業少,提升產業效益的平臺不穩;四是技術水平低,推動產業升級的動力不足。今后要以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裝備為支撐,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優勢區域和重點地區,優化脫毒種薯、加工專用薯和鮮食商品薯生產的區域布局,加快脫毒種薯、新品種和生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增強馬鈴薯生產、加工、貯藏和流通能力,提升產業化水平。
三、加強統籌協作,構建產業長效發展的體系和機制。目前構建馬鈴薯產業長效發展的工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抵御市場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還不強,應對重大技術變革的準備還不足。今后要著力推進馬鈴薯生產布局區域化、種薯良種化、種植標準化、經營產業化,著力推進國際合作。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冬玉在會上說,馬鈴薯俗稱小土豆,它的發展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受人關注,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作用巨大,也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影響深遠。溫家寶總理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還說起他一直關注馬鈴薯,“小土豆、大產業、管大用……”
作為印加文明的象征,馬鈴薯注定要與水稻文明和諧相處;作為國際性的主食,馬鈴薯注定要與國際性大事件緊密相連;作為一個大產業,馬鈴薯注定要弘揚奧運精神,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要求,更強的狀態,發展壯大,回饋社會。屈冬玉副院長表示,中國馬鈴薯產業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邁上了一個歷史的新起點。需要全國同行在各級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倍加努力工作,倍加團結協助,倍加開拓創新,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批領軍人才,著力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著力推進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群策群力,精心謀劃,踏實工作,深入實際,堅忍不拔,努力奮斗,為人民、為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據悉,世界100多個國家都種植馬鈴薯。聯合國宣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以提高公眾對馬鈴薯在戰勝饑餓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認識,促進馬鈴薯的生產、加工、消費和貿易。由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中國馬鈴薯大會,自1998年以來,已召開了9屆,會議規模越來越大,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會議不僅包括學術討論,介紹馬鈴薯新的研究進展,為促進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馬鈴薯產業各環節和從業人員進行商貿洽談、產品信息發布和產品展示等,大力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目前,中國馬鈴薯大會已得到國內外馬鈴薯業界人士的廣泛認同,不僅國內各有關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積極參會,而且吸引了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公司企業、種植大戶以及多家跨國公司派出的代表,成為推動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和重要紐帶。